本書源于我的博士論文,后有幸申請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順利通過驗收鑒定后,再修改完善而成。
在南京大學求學的三年是一段難以忘懷的歲月和受益匪淺的時光。南京大學是一片富有深厚文化積淀、傳承文明和播撒希望的沃土,有機會到這所一流學府深造是我孜孜以求的愿望。感謝南京大學的許多位博學、睿智的老師:洪銀興教授、劉志彪教授、范從來教授、沈坤榮教授、張二震教授、梁東黎教授、劉東教授、鄭江淮教授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給我的不只是知識,而且是對治學的深刻反省與教益。特別感謝我的導師高波教授,他開闊的視野、扎實的功底、嚴謹?shù)闹螌W之風、對工作強烈的責任心常使我深深感動。高老師的諄諄教導和悉心點撥讓我受益終身。
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的兩年,是一段艱辛磨難的經(jīng)歷和錘煉淬火的實踐。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于我不只意味著一次新的學習機會,更意味著對我以往知識結構、能力素質的全面挑戰(zhàn),幫助我對經(jīng)濟學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盡管有博士論文的基礎和前期研究的積淀,但u201c書到用時方恨少u201d,對框架體系的構建、主要觀點的凝煉等仍顯捉襟見肘。令我欣慰的是,研究成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要報》,有關政策建議已得到國務院有關領導的肯定性簽批,并被相關文件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