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使手段玩花樣, 必須具備一定火候。上面說過,初入行時也會面對”貌似問題”,但卻不能?;?。得修煉到一定程度,見過些大小場面,學會待人接物,能掌握分寸,出事情有辦法搞掂了,再去玩手段,否則浪費時間不說,誤己害人。
2.壓榨出底線,并不是要直接按照底線去報價。其中的道理,有修為的業(yè)務員不難理解,留有余地,讓利于人,大家發(fā)財,生意才能長久。再者也是不可能的,就好比炒股,理論上的做法是最低時吃進,最高時拋出,但那只是理想而不是實戰(zhàn)。不知道適時收放的炒家多半死路一條。
心態(tài)調整好,就可以小試身手了。
先說客戶的上限。不熟行的產(chǎn)品,難以把握好“預期利潤”。此時不妨把手上收集到的客戶加以分類。按照自己的感覺(所以說玩手段需要先經(jīng)過長期的修煉),把客戶分成三六九等,保留那些潛在價值比較大的先不動。挑選一些無關緊要的做探路的犧牲品,用不同的價位來試探,報虛盤,看對方的反應,借機調整。探出大概了,再去攻打那些心儀的買家。
對內采購的下限,則先要找出此類產(chǎn)品的集中地。比如義烏和深圳,你可以采購到很多產(chǎn)品,但卻不是個好選擇。大部分的產(chǎn)品都有它們的專業(yè)產(chǎn)地,外行常常不知道。比如麗水、慶元、景寧、衢州一帶的香菇和菌類;天臺木珠;浦江水晶;水頭皮革;佛山陶瓷;泉州樹脂等等。這些常識,平時就要注意收集,以備不時。一個簡單的技巧,就是查找這類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廠家,注意是否密集出現(xiàn)在某個地區(qū),然后再根據(jù)地區(qū)查閱政府網(wǎng)站,側面了解一下。
找主產(chǎn)地的廠家,一來價格一般有優(yōu)勢,二來一旦后期出問題,調貨補貨拼貨的成本都比較低。廠家的選擇也有技巧,“犧牲品”云云固然也可偶爾為之,但要非常謹慎。因為同一地區(qū)的廠家往往聲氣相通,個中關系復雜。注意不要砸了自己的招牌。探價的時候,對于過高和過低的報價要特別留意,刨根問底,因為這類報價往往是掌握基本工藝和關鍵點的捷徑。但如大家所能理解,這類報價不大會成交,特別是初次接觸的廠家。
話說回來,不少工廠業(yè)務員都討厭別人“探價”,特別是“外行探價”,其實大可不必。所謂相生相克世事無常,探價的固然沒什么成交誠意,但至少說明對方可能有單。尤其是外行,迫切需要了解工藝,你配合了,從某種意義上就牽住了對方的鼻子。但要注意牢記一個“牽”字,讓探價者雖然了解了工藝行情,“有所收獲”,但這種“收獲”又與你的工廠和產(chǎn)品息息相關,有片面性,這樣對方在“收獲”的同時就埋下了依賴的伏筆。
所以說,簡單的“討厭”和“喜歡”,“好事”和“壞事”,本身就是新手的理念。而無可無不可,化被動為主動,太極推手見招拆招,恐怕才是一個成熟業(yè)務員發(fā)展的方向。
其實,從這個階段開始,技術性的東西越來越次要,人情練達江湖經(jīng)驗更為重要,也不再有什么技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