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合作中存在的風險,成為企業(yè)管理者的頭等大事?,F(xiàn)有兩個案例與大家探討。 案例一:中國某國有進出口公司是一家從事進出口業(yè)務的企業(yè),在國外建立了成熟的客戶群,并與國外一些客戶保持良好的信任關系,以比較寬松的方式進行國際結算。但近兩年的付款狀態(tài)不穩(wěn)定,引起了歐美公司的注意。2002年,華夏國際企業(yè)信用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信用)受歐美客戶的委托對該公司進行資信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此公司由于多年的經營經營不善,于1999年底已經資不抵債,作為唯一的固定資產——辦公大樓也抵押給銀行。事實上該公司到1999的時候,已經只有該公司的總經理、財務主管人員等人留守處理日常的一些事務,而其原有業(yè)務人員已經全部脫離該公司,公司內部已沒有從事業(yè)務的人員。該公司原有業(yè)務人員離開該公司后另立門戶,仍從事進出口貿易,為利用該公司在行業(yè)內的知名度、原有客戶關系及其名下的進出口權等原因,他們并未將該公司目前的實際情況反映給客戶,而仍然以該公司的名義進行進出口的業(yè)務操作,并通過該公司進行業(yè)務結算。
分析建議:這種由于地域的不同產生的信息不對稱,以及當事方有意屏蔽某些重要信息,而造成歐美客戶對某國有進出口公司真實情況不了解,如:名存實亡,資不抵債,已沒有能力從事貿易往來;利益和責任主體不統(tǒng)一,大大提高的利益主體通過該公司逃避債務的潛在風險。而歐美企業(yè)根據(jù)付款期限的不穩(wěn)定性,及時對某國有進出口公司進行了資信調查,及時避免了公司壞帳、呆帳的產生。
案例二:哈爾濱市某公司是一家具有很好的信用管理體系的公司。該公司于1999年研發(fā)了一種新產品中,市場前景很好,該公司決定以委托加工的方式進行生產。依據(jù)此情況,該公司開始對具有生產能力的企業(yè)進行招標。其中一家公司的招標方案引起了哈爾濱市某公司與其合作的興趣,于是,哈爾濱市某公司將這一家公司提供的信息委托給華夏信用公司對其進行資信調查。調查發(fā)現(xiàn)中標公司的總經理同時兼任另一家國企的負責人,此國企正處于體制改革階段,目前已經停產,企業(yè)改制方向不明確,目前處于停產狀態(tài)。而中標公司在招標書上介紹的廠房、生產設備、技術條件、人員狀況等均為此國有企業(yè)的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中標公司存在一下隱患:一、中標公司實際上并不具備委托方要求的生產條件;二、中標公司的總經理雖然亦是此國企的負責人,但由于此國企目前前景不明朗,將為招標公司帶來很大的不確定風險。
分析建議:經過華夏信用客觀的分析,建議哈爾濱市某公司放棄與其合作,因中標公司在投標書上提供不真實的信息,反映了該公司的道德風險較大;中標公司的總經理的意圖比較明顯,企圖通過自己目前對那家國有企業(yè)的可控性為其私人公司開展業(yè)務,但此國企前景不明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