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多數標有“中國制造”的產品實際在其他地方生產,生產廠商基本上是日本、韓國和美國的跨國企業(yè),它們把中國作為龐大全球生產體系中的最后組裝地。 分析師說,這種全球供應鏈正日益扭曲全球貿易數字,讓中國構成的“貿易威脅” 顯得越來越大,事實卻并非如此。
中國看似從貿易中獲得了更大回報,但從整體看,贏家是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消費者。玩具、服裝、家用電子產品和其他產品的生產轉移到中國,讓發(fā)達國家的消費者獲益匪淺。美國大型跨國企業(yè)和其他外國企業(yè)和零售商獲得了大部分利潤。
輸家是其他地方一些工人。當雇主把工廠建到中國后,受損失的是這些工人。
許多電腦過去在中國臺灣組裝,現在中國大陸的工廠承擔這項工作;中國香港的制衣工人過去常要把布料縫制成衣服,現在中國內地工人做這件事。多數知名家用電器品牌,如索尼、松下、東芝等,過去由日本工廠生產,現在從中國的港口對外發(fā)運。
中國海關統計顯示,中國大約60%的出口產品由外國企業(yè)控制。
隨著生產供應鏈日趨復雜,專項技術至關重要。各零部件在不同地方生產,運到中國組裝。這種體系使全球貿易統計數字具有誤導性,一些專家說,多數“中國制造”產品的更恰當標簽應是“中國組裝”。
日本和韓國企業(yè)在中國有相當規(guī)模。松下電器產業(yè)在中國有七萬名員工;東芝把最大信息技術生產線建在杭州。韓國三星物產在中國有23家工廠、五萬名員工,包括筆記本電腦生產線,因而它去年關閉了在韓國的最后一家筆記本電腦工廠。
這種搬遷在貿易數字中有所體現。1990年,日本是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最主要貿易伙伴,亞洲在美國進口中占38%的份額。去年,中國成為美國在亞洲的最主要貿易伙伴。自1990年以來,它與美國的貿易額提高了大約1200%,而且與亞洲在美國總進口額中所占份額降為36%同時。
1990年至2005年,中國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少產品大幅度降價。盡管有這種變化,相對繁榮的亞洲國家仍保留、甚至擴大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影響力。因此,雖然中國與美國的年貿易順差在2000億美元左右,它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卻有1370億美元逆差。
成千上萬工廠為中國低收入人群提供了數百萬個就業(yè)機會。但一般而言,中國企業(yè)迄今無法從基本生產提升為從事設計以上工作的水平。
中國崛起為全球貿易動力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發(fā)揮類似作用形成鮮明對比。日本人當時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品牌,如豐田、本田和索尼?,F在,除聯想和海爾以外,中國幾乎沒有叫得響的全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