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進口是國家經濟的重要部分,它能夠解決國內生產短缺所帶來的商品需求,因此,商品進口的來源,也反映出國家對進口來源地的依賴程度。
從全球的角度看,商品進口有超過60%的比例來自高收入國家,說明高收入國家的生產能力較高,商品的出口市場占比較大;從上個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的比例越來越大,已經達到全球規(guī)模的20%,說明這個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商品出口量在逐漸加大,生產能力在快速的提升;來自歐洲及中亞、拉美、中東及北非、撒哈拉非洲、南亞等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全球商品進口的比例不到15%。
在中國的商品進口中,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例在逐漸減少,已經達到世界同等水平,這說明中國對高收入國家的進口依賴相對減少;而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歐洲及中亞、拉美、中東及北非、撒哈拉非洲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例在逐漸增加,說明中國的合作伙伴在逐漸增加,貿易往來也在增加。通過與上述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可以分散部分對高收入國家的進口依賴,降低對很多緊缺商品如燃料、礦石等緊缺資源的風險性和議價能力。
在G7國家中,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的商品進口中,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較多,說明高收入國家之間的進口貿易是這些國家主要的貿易形式,這也是上述國家更愿意進行自由貿易的主要原因。在美國的商品進口中,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例逐漸下降到53%,而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和拉美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例在逐漸增加,從而也反映出美國通過制造業(yè)向這兩個地區(qū)進行轉移,所帶來的成果。川普上臺后所制定的制造業(yè)回歸政策,對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和拉美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將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在日本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歐洲及中亞地區(qū)、拉美、中東及北非、撒哈拉非洲地區(qū)中低收入的商品進口比例在逐漸縮小,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比例已經增長到35%。進口國所在地區(qū)的商品進口貿易占比增加,最直接的收益就是進口商品的運輸成本降低。因此地區(qū)貿易共同體在保護地區(qū)貿易的過程中,會發(fā)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加拿大從拉美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商品進口占比增加;意大利從中東及北非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進口占比提高也可以反映出來。
在G20國家中,除韓國和墨西哥外,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都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都在不斷增長;來自拉美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阿根廷的商品進口比例較高;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澳大利亞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接近了40%的水平;除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外,來自拉美、中東及北非及撒哈拉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商品進口占比增長較快;在印尼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較快;在印度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東及北非地區(qū)及撒哈拉非洲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商品進口占比較高;在韓國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較快,占比較高;在墨西哥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速較快,占比較高;在俄羅斯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較快,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和歐洲及中亞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在沙特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中東及北非地區(qū)和南亞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速度較快,占比較高;在土耳其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歐洲及中亞地區(qū)、中東及北非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商品進口占比較高;在南非的商品進口中,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和撒哈拉非洲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較快,占比較高。
從全球的商品進口來源看,美國的商品進口占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最高,中國的商品進口占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占比增長速度最快,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日本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在來自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中,美國和日本的占比較高;在來自歐洲及中亞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中,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中國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速度較快;在來拉美地區(qū)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中,美國的商品進口占比在40%以上,中國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速度最快;在來自中東及北非的中低收入國家商品進口中,中國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速度較快,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印度、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占比較高;在南亞地區(qū)的中低收入國家進口商品中,美國的占比在15%左右,全球最高;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國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日本的商品進口占比從第二的位置快速下降;在撒哈拉非洲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中,中國的商品進口占比增長速度較快,已經超過了美國,美國和英國的商品進口占比較高。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據了全球商品進口貿易額的60%以上,而來自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與區(qū)域內國家有一定的相關性。中國的商品進口中,來自高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逐漸降低,來自各大洲中低收入國家的商品進口占比逐漸增加,說明中國的商品進口逐漸擺脫高收入國家的控制,商品進口的安全性和議價能力有所提高。
*圖表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網站
*可視化數據請參考以下鏈接:Tableau Publ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