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隨著改革開放序幕的拉開,中國的法學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艱難地贏得一席之地,在沒有教材、沒有法規(guī)、沒有專著、沒有參考資料的艱難局面下,靠著我們前輩的無限熱情和不懈努力而蹣跚起步。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著名史學家戴逸先生所說,那時的法學教育是幼稚的,基本上處于法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其表現為老師上課念講稿,學生上課做筆記,考試背筆記。正如任何大學的長成需要經過幼苗階段一樣,老師的講授也基本停留在對法學概念的闡釋層面。
時至今日,法學學科和法學教育出現了一種全新的局面。目前,全國有近五百所高校設置了法學院系,全國每年招收全日制法學本科生共計十萬人左右。在法律規(guī)范層面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頒布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guī)、國務院各部門頒布的政府規(guī)章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所作的相關司法解釋已經深入到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可依的局面已經得到徹底改觀。在法律研究層面上,幾乎有近萬部專著出現,面對當下之形勢,法學教育何去何從,已是擺在法學教育者面前的一道現實課題。
時值北京市實現教育跨越式發(fā)展,建設100個市級本科品牌專業(yè)的偉大構想之際,我院法學專業(yè)作為北京市市級品牌建設專業(yè),提出本科法學教育強化基礎,重視應用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做到學習平時化,目標具體化。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我們除了針對教育部核定的法學專業(yè)14門核心課程推出北京市法學品牌專業(yè)核心課系列特色教材之外,同時推出北京市法學品牌專業(yè)實踐課系列特色教材,以達到重視應用之目的。
本特色教材的特色在于:第一,在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內容上,以實務中發(fā)生的真實案例為基本素材,同時通過該案例啟發(fā)學生思考的方向,并提出學生實踐的具體要求和目標。從宏觀意義上講,法學是經邦治國之學,法學教育以培養(yǎng)經邦治國之才為己任;從微觀意義上講,法學是維護人權之學,法學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為民請命、為民排憂解難之品格和技能為內容。無論是經邦治國還是為民排憂解難都是解決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而社會問題都集中體現在具體的案例中。因此,以實務中發(fā)生的真實案例為素材進行教學是使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分析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