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貿易壁壘產生是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爭關系失衡后的一種調整。在這一背景下,歐美等發(fā)達國家把社會責任標準同其對發(fā)展中國家事實的普遍優(yōu)惠制度掛鉤。同時,一些國家,一種以社會責任標準為主要內容的、新的貿易壁壘即以SA8000標準為核心的藍色貿易壁壘逐漸建立起來。隨著國際貿易的發(fā)展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關稅已經大幅度下降,一些傳統(tǒng)非關稅堡壘也在逐步地被消除和規(guī)范。一些發(fā)達國家正在利用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水平、教育文化和道德標準的差異,構筑起一種新型的、更為隱蔽的國際貿易壁壘。藍色貿易壁壘就是其中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壁壘。藍色貿易壁壘又稱u201c勞動壁壘u201d,是指以勞動者勞動環(huán)境和生存權利為借口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藍色貿易壁壘由社會條款而來,社會條款并不是一個單獨的法律文件,而是對國際公約中有關社會保障、勞動者待遇、勞工權利、勞動標準等方面規(guī)定的總稱,它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相輔相成。藍色貿易壁壘最典型的代表是SA8000標準,它是由美國經濟優(yōu)先權委員會(簡稱SAI)制定并實施。SAI由來自11個國家的20個大型商業(yè)機構、非政府組織、工會、人權及兒童組織、學術團體、會計師事務所及認證機構組成。SAI在紐約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了標準草案,最初名為SA2000,最終定名為SA8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并在1997年10月公開發(fā)布。2001年12月12日,經過18個月的公開咨詢和深入研究,SAI發(fā)表了SA8000標準第一個修訂版。SA8000標準一經產生就得到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支持,成為最重要的認證標準之一,并成為藍色貿易壁壘的代名詞。SA8000標準在童工、強迫性勞動、組織工會的自由與集體談判的權利、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健康與安全、管理系統(tǒng)等領域制定了最低要求。藍色貿易壁壘主要有六種表現(xiàn)形式:對違反國際公認勞工標準的國家的產品征收附加稅;限制或禁止嚴重違反基本勞工標準的產品出口;以勞工標準為由實施貿易制裁;跨國公司的工廠審核(客戶驗廠);社會責任工廠認證;社會責任產品標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