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變革具有一種令人不快的特性:在它來臨之初,人們通常并不情愿立刻接受它。我們德國人更是如此。在有可能帶來深刻影響的變化面前,我們寧愿閉上眼睛。我們總是希望,根本性的變革最好來得遲一些,緩一些。當然,這種想法并非全無道理。既然是涉及未來幾代人命運的問題,我們何必要倉促行事呢?然而中國的崛起證明,即使變化發(fā)生在世界的另一端,如果不能對其予以足夠重視,并作出及時恰當的反應,很可能會吃大虧。這些變化仿佛遙遠天際轟鳴的隱約雷聲,那些正在郊外野餐的人們尚不及享用完盤中的雞腿,冰雹已瞬間從天而降。對于氣沉沉的世界經濟來說,中國是一個福音。30年來,這個大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2004年,中國占世界制造業(yè)增量的比例居世界之首。中國努力憑借自己的力量應對種種國內問題,并避免使其他國家受到連累。中國領導人冷靜沉著地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危機u2026以及來自世界經濟的各種新挑戰(zhàn)。亞洲因為中國而變得更加穩(wěn)定。2004年春,當中國出現因盲目投資導致的經濟過熱問題時,中國政府果斷采取了有效措施。中國政府并不試圖遮掩過失而是坦誠自信地指出自身問題,以此為世界媒體的批評性報道定下基調。這些都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人們都能感受到中國給地球帶來的震動。中國正在悄然而堅定地打破世界的靜止狀態(tài),釋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能量。13億中國人都在同一時間奮力向上,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這是他們不能做,也無法做到的。中國人雖然是被西方強行拖人了自由市場經濟的競爭,但是他們很快便掌握了市場經濟的運轉機制,并巧妙地利用了資本主
義的力量。u201c拿出勇氣來!u201d??就在不久前,德國人還在以這樣的口吻訓誡中國。如今,已經沒有哪個中國人愿意聽到這種話。當你遇到一個在中國生活了十幾年并經常往返于兩地的德國人時,他很可能會說,實際上真正需要勇氣的是德國人自己。
中國??這個距離德國萬里之遙,正在重新崛起的大國,對年輕一代德國人的生活所產生的影響,很可能比德國國內爭論不休的諸多問題的影響更為深遠。德國未來的命運和走向,更多地決定于遙遠的中國。對大多數德國人來說,他們甚至從來沒有和中國人握過一次手,他們中間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某位當代中國名人的名字,更不用說中國的流行歌星或是作家了。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一些德國人終于知道了中國最著名運動員的名字,雖然他們并不能把名字正確拼寫出來。但是中國對德國來說,卻已近在咫尺。中國在有意無意之間,已經利用全球化編織起一張嚴密的網絡,將我們籠罩在其中,使我們難以擺脫對它的依賴。中國正在為世界制訂標準,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工業(yè)大國也不得不遵守這些標準。奧地利作家約翰內斯.馬里奧?希默爾(Johannes Mario Simmel)在一本小說的開篇寫道:u201c親愛的吉蒂,我們德國人雖然可以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可是卻不會做沙拉,其實不必一切都盡善盡美。u201d現如今,我們制作土豆沙拉的水平是不是比我們的經濟狀況要略好一些呢?u201c德國制造u201d在德國已經成為稀有品。我們每天購買的商品,從垃圾桶、襯衣、激光唱機、筆記本電腦到集裝箱船,全部是從中國進口。中國不僅是世界最大的服裝鞋類生產國,同時也是山地自行車、微波爐、手機的最大產地。甚至高科技產品,如便攜式電腦制造等領域,中國也已名列世界前茅。中國鋼鐵產量居世界首位,2008年上半年,中國鋼產量是美國的四倍以及印度和德國的十倍。2004年,中國的汽車產量甚至超過了德國,僅次于日本和美國。如果有誰在2004年初宣稱,中國將會收購IBM電腦和英國羅孚轎車(MG ROVER)的話,肯定會被稱為天方夜譚。中國2004年對外貿易額突破1萬億美元,將富裕的鄰國日本甩在了身后,緊隨美國、德國,居世界第三位。
此外,2004年中國國民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五強。2008年,中國經濟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2003年至2006年短短三年中,中國對外貿易額便增長了一倍。除商品交流外,人員交流也日益頻繁。德國漢莎航空司監(jiān)事會主席約爾根?韋伯預測,到2010年,漢莎飛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將增至每日四班,客流量將超過北京至紐約的客運人數。如今,漢莎飛往中國的航班已增加到每日兩班。